不久前,天津大学学生活动中心的舞台上,上演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:百年前的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先驱刘瑞恒“重返”校园。当饰演刘瑞恒的学生说出“医学应为更广大的民众服务”时,观众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这个话剧,也是颇受天津大学师生喜爱的“思政课堂”。
“以话剧育人,是天津大学‘面向人人’美育思政理念的生动实践。”天津大学团委书记李一昂说,从北洋大学“北光社”的进步戏剧,到如今全校必看的“精品剧”和各学院的“原创剧”,这座拥有130年历史的巍巍学府,用舞台艺术为一代代青年学子注入时代的精神力量。
百年传承的红色舞台
“每周六下午,6个小时雷打不动的表演课。”天津大学北洋话剧团指导教师盛宇的日程表上,这条标注已持续了14年。
北洋话剧团始建于1985年,是国内高校中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话剧团之一。近年来,该团队排演包括《哥本哈根》《暗恋桃花源》《风声》等30余部中外经典话剧作品。去年年底,他们的作品在2024天津戏剧节荣获“经典演绎单元最佳演绎奖”和“精品原创单元一等奖”,均为所在单元最高奖项。
作为拥有120余名团员的校园文化主力军,这群工科生用推导公式的严谨态度对待舞台上下的声台形表训练:动物模拟练习、观察生活小品、经典戏剧排演……非科班出身的他们,在排练厅里演绎着另一种“实验室精神”。
“当年北光社的社员们,在煤油灯下排戏,点燃革命的热血。”盛宇常常在排练室翻开《天津大学校史》,读读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“北光社”的故事。20世纪30年代,这个以“用戏剧唤醒民众”为宗旨的学生社团,是当时天津地区颇有影响力的进步青年文艺团体,拥有合唱队、话剧社和舞蹈团,尤其话剧社的同学们活跃在华北的山乡村野演出进步戏剧,在民众中颇具影响力。
如今,这份百年传承已经化作每年20场演出的蓬勃生机。6场年度大戏、6场毕业大戏、6场迎新小戏……北洋话剧团的演出每年覆盖师生近1.2万人次。“《侯德榜》谢幕时,化工学院的同学们齐声喊出剧中的台词‘脚镣,即使是金子做的,也没有人愿意戴!’,那种震撼,那种对‘科技自立自强’重要性的顿悟,简直比10节理论课更深刻。”话剧团团长贾慧说。
在社交平台上,“北洋话剧团”话题阅读量超千万人次。网友“喵酱小拾柒”评价《不可儿戏》“结局出乎意料”,有人感叹“这是更适合天大宝宝体质的‘开心麻花’”。话剧社排演的经典红色话剧《风声》首演门票在线上一分钟就被抢光。
重新思考青春的意义
“民族已到生死存亡之际,我辈只得奋不顾身!”在天津大学红色大戏《醒世惊雷》的舞台上,29岁的张太雷在就义前与妻子诀别。当饰演者哽咽着念完最后一段独白,台下抽泣声连成一片。这部讲述中共早期领导人、北洋大学校友张太雷生平的话剧,让00后学子近距离感受到“信仰的温度”。
“排戏前,我们查遍了张太雷的家书和照片。”团员张嘉禾在剧中饰演革命志士,他翻出排演笔记,泛黄的史料复印件上,密密麻麻标注着人物心理分析。“他牺牲时和我们几乎同龄,那种‘以天下为己任’的担当,让我重新思考青春的意义。”
如果说《醒世惊雷》是热血澎湃的战歌,《侯德榜》则是科学家精神的史诗。舞台上,北洋大学校友、著名化工专家侯德榜在抗战烽火中坚守“实业救国”,带领团队用算盘攻克制碱技术。“侯老的后人看完演出后说,这是‘最有情’的一部剧。”盛宇至今记得那个细节——饰演青年侯德榜的学生,为还原实验室场景,连续几个小时模拟调试蒸馏塔道具,手被玻璃划伤也浑然不觉。
这两部斩获天津大学生戏剧节最高奖的作品,已成为天津大学的“移动思政课堂”。《醒世惊雷》走进中学巡演,中学生们追着演员要签名;《侯德榜》作为天津大学化工学院“入学第一课”,新生们在话剧团微信公众号下留言写道:“原来‘卡脖子’技术攻关,早就刻进了咱们天大化工人的DNA。”
“天大先生”点精神亮灯塔
近年来,天津大学鼓励全校各个学院师生创作原创话剧,讲述院系中走出的“天大先生”的故事,弘扬科学家精神。师生排演的《争一口气》《刘瑞恒》《沈家祥》《徐中》等剧目将校史院史中的“群星闪耀时”搬上舞台。
“外国人能做的,我们一定能做得更好!”在化工学院原创话剧《争一口气》中,80岁的余国琮院士亲赴工厂攻克技术难关的故事,让化工学子热血沸腾。剧中“重水研制”实验被搬上舞台,演员用化学仪器演绎算盘计算数据的场景。“我们是在重现前辈的脊梁。”饰演余国琮的化工学院学生付文睿在朋友圈中这样写道。
医学院师生耗时两年打磨的话剧《刘瑞恒》,用“新生儿夭折事件”揭开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序幕。“这部剧让我们懂得,白大褂的重量不仅是知识,更是生命。”学生导演刘馨阳说。
药学院的话剧《沈家祥》再现了抗战时期合成地塞米松的艰辛。舞台上,沈家祥在乳腺癌手术后仍坚持科研,一句“再长的合成路线总是由许多反应构成的”成为金句。“排戏后,我们实验室把这句话贴在门口。”药学院学生刘奕孚说,“每当做实验失败气馁时就抬头看看,总觉得沈院士在看着我们。”
建筑学院的话剧《徐中》用“梦境对话”解构大师风骨。青年学子与百年前的徐中先生隔空探讨“什么是好建筑”,舞台上旋转的斗拱与投影的蓝图交相辉映。“谢幕时,徐中说‘未来终究是你们的’,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传承的意义。”参演学生董航说。
当灯光暗下、掌声响起时,那些关于信仰、担当与奉献的精神火种,已悄然播撒在青年心中。
在北洋话剧团的排练厅墙上,挂着两幅字:“戏比天大”“学演戏先学做人”。在这里,公式与台词共振、理性与情怀交融。正如盛宇所说:“当舞台下座无虚席,00后们愿意为百年前师生校友求学报国的往事热泪盈眶,我们就知道,这场跨越时空的思政教育,成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