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青海海东7月23日电(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焦敏龙 郝帅)“可以给大家近距离看一下,这里面有枣圈、麦片……”7月22日上午,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参加“活力中国调研行”主题采访时来到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海东工业园区,在园区内的青海农林牧商品交易中心,31岁的网络主播魏运新身穿白色藏族服装,正对着镜头热情推介一款奇亚籽酸奶麦片。
直播间里,青海牦牛肉干、牦牛奶制品、青稞、沙棘、枸杞等特产,通过“西部优选”微信小程序和“东西部优选助农”抖音直播间,被依次展示给全国消费者。
据了解,青海农林牧商品交易中心自2020年5月运营以来,带动青海全省2600多家农牧企业搭上了电商发展“快车”,“西部优选”平台上线两万余件青海特色农产品,交易(销售)额超13亿元。
魏运新的就业经历是数字经济赋能青海特产的一个生动缩影。2020年,曾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一家盐业企业当叉车司机的他,看到家乡成立青海农林牧商品交易中心,便返乡应聘成为这里的一名专职带货主播。他每周工作6天,白天整理数据、选品写文案,晚间直播3-5小时,购物高峰期更是将直播时间延长至4-6小时。为让全国网友感受青海魅力,他常在直播间唱藏族歌曲、跳锅庄舞。
“全国各地网友都爱买青海的牦牛肉干、牦牛奶制品、沙棘汁、青稞和藜麦制品这些特产,能为家乡特产销售出力,我很自豪。”他说。
在青海农林牧商品交易中心,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感到科技感扑面而来。BI销售大数据曲面屏实时显示访客数、订单量等信息;智慧物联网大屏幕能监控牦牛肉源农牧场的温湿度和牦牛活动;扫描展销区的青海特产的外包装二维码,可获取“一物一码鉴真溯源”信息。这些数智化手段,既让消费者买得放心,也为企业产销决策提供支撑。
31岁的姚怡是青海农林牧商品交易中心的行政岗工作人员,随参与西部大开发的祖辈从河南迁来青海生活。她见证了青海特产的升级:“以前牦牛肉干包装口味单一,现在丰富多了。”如今,她常向亲友推荐选购青海藜麦来煮粥或拌沙拉。这种从南美洲引入的作物,自2014年在柴达木盆地扎根后,已成为青海农牧民致富的新机遇。
“我们运用大数据、物联网技术建平台,开展200多场电商培训覆盖两万余人,还与14个省(市)建立供销联系。”青海农林牧商品交易中心副总经理靳邦昀介绍,目前正联合华东、川藏等地农产品交易中心,推进“东产西送、西产入东”合作,打造“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”。
从带货主播热闹的直播间,到数智大屏幕上跳动的产销量数据,青海省正以数智兴农为笔,描绘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画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