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王俊秀
7月的尼洋河畔,草木葱茏,绿意盎然。群山环抱中,一幢幢藏式民居错落有致,这里是雪山脚下的“桃花源”——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。每年春天,遍布嘎拉村的上千株野生桃树竞相开花,灿若云霞,故又得名“桃花村”,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。2021年7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曾经到访过嘎拉村。四年来,嘎拉村在发展乡村旅游、壮大集体经济、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取得了新成绩,成为雪域高原上吃生态饭、走致富路的乡村振兴样本。“得知这几年村里又有新变化,乡亲们的收入增加了,为你们高兴。”今年6月,习近平总书记给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,勉励大家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护好,把“桃花村”品牌擦得更亮。“总书记的回信饱含深情,让嘎拉村再次沸腾,大家欢欣鼓舞,备受激励。”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激动地说。7月23日,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跟随“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”采访团来到嘎拉村,被这里美丽整洁的环境、村民们幸福怡然的生活深深感染。
“绿富美”的桃花村
嘎拉村不大,常住人口149人。小小“桃花村”,因每年春天桃花绚烂,办起桃花节,吸引各地游客来此赏花打卡,年接待游客量11多万人次。仅今年桃花节期间,全村的旅游收入就达370万余元。
村前停车场的坡上,是达瓦坚参的家。2021年,习近平总书记在嘎拉村视察时曾到他家做客,见到记者一行,达瓦坚参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。
在达瓦坚参家里新搭建的户外阳光棚里,他一边给记者倒茶、拿水果,一边满脸笑容地说,“现在村里人都过得很好,有桃花园的旅游收入,游客逐年增多,每年每户分红10多万元。”达瓦坚参还告诉记者,几年间,他家最大的变化一是购置了挖掘机跑工地,收入增加了不少;二是孩子们长大了,一家人和和美美、其乐融融。
当地村民说,发展乡村旅游给嘎拉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增收。桃花旅游文化节期间,民族服饰旅拍、美食特产、射响箭、骑马观光等体验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。
不只桃花节,嘎拉村的四季都很热闹。记者来到嘎拉村的这天,当地正在举办第八届尼洋旅游文化节,村民和游客围成一圈观看赛马和响箭比赛。参加比赛的选手一边策马奔腾,一边射向悬挂的箭靶,引来一阵阵喝彩声。
桃花村的生态致富路
离开达瓦坚参家,记者来到村党支部书记边巴家。藏式特色二层石木碉房干净整洁,屋前小院树木葱茏,鲜花盛开,家中各种水电网设备一应俱全。“近年来,林芝市大力实施农网改造、水利设施、人畜饮水、人居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,实施‘一村一策’推进乡村建设,嘎啦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了。”边巴说。
边巴告诉记者,以前的嘎拉村,30余户人家散落在海拔近3000米的山坳里,交通困难,生活不便,村民大多以伐木、放牧、种青稞维持生计,辛苦一年也刚能填饱肚子,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。嘎拉村村民守着“桃花源”不知道如何致富,还把野桃树砍了当柴火烧。单一、粗放的生产模式,不仅村民生活水平低,还导致生态破坏严重,自然灾害频发。
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,当地一边引导群众封山禁伐,一边围绕桃花发展乡村生态旅游,1200多棵古桃树既是村民们需要保护的责任林,后来更是成为发展乡村旅游依托的致富树。2002年,林芝第一届桃花节在嘎拉村举办。自此,嘎拉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大力发展乡村旅游,连续多年成为林芝桃花节的主办地。“但那时村容村貌差,村里对发展旅游也没有统一规划,此后10多年桃花带来的实际收益并不大。”边巴说。变化发生在2014年。广东省援藏工作队引入“景区带村”模式,投资4800万元打造“嘎拉桃花源”3A级景区。村民以土地入股成立旅游合作社,景区收入30%用于分红,30%投入生态保护。光有桃花美景并不够,交通和环境很重要。作为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,政府投资1200万元给嘎拉村硬化道路、架设桥梁。出村口就上318国道,交通方便了,各地开车来的游客都能直达桃林深处。
在援藏干部的帮助下,嘎拉村开始进行村居环境治理,完善各项基础设施,统一经营桃花林,以“整村推进、村景合一”的思路打造“桃花村”品牌。随后,桃花节一年火过一年,从嘎拉村的活动,逐步升级成为林芝市的一个重要旅游文化节。嘎拉村也成了当之无愧的“桃花第一村”。
桃花经济之外,嘎拉村还打造了不少村集体经济,发展“副业”,村民依靠畜牧、机械出租等方式发展集体经济,共同经营,增加收入。村民们积极参与,以土地入股和自筹资金等方式,共同打造了水果采摘园,并种植了冬季油菜花、青稞及其他花草,从而延伸了旅游产业链。
2024年,嘎拉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402万元,人均可支配收入4.12万元,村集体经济收入700余万元。2022年、2024年,嘎拉村村民小组分别被授予“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”、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”荣誉称号。
进一步保护环境才能可持续发展
增收致富的同时,经过长期改造和建设,嘎拉村环境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,成为真正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。
如今的嘎拉村真是一处“世外桃源”。漫步嘎拉村,村道整洁,溪流清澈,到处生机盎然。蓝天白云下,一栋栋藏式民居掩映于苍翠群山间,漫山遍野的桃林令人心旷神怡。村口路边墙壁上的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红色大字十分醒目。
“桃树是嘎拉村的最大特色,保护好桃林,让村庄花开得更盛,结出硕果,这是全村人一致的观念,共同的行动。”边巴介绍,几年来,村里实施了更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,划定了生态红线,组建了专职护林员队伍,每年都开展植树造林活动,选取本土桃树品种进行补种和移栽。“要让这片桃林越长越茂密,让美丽的桃花年年绽放。”
“总书记的回信极大鼓舞坚定了我们走绿色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。”边巴告诉记者,目前嘎拉村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步推进。
为引导村民保护环境、分类回收垃圾,嘎拉村设立了“绿色银行”积分兑换超市。村民们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,将回收的垃圾核算成积分,不但可以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,排名靠前的村民还可在农行“惠农e贷”中享受增量授信、放款提速等金融服务。这一机制激发了村民的环保热情,形成了“保护环境—积分累积—信贷支持—产业发展”的良性循环。
嘎拉村的发展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,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生动缩影。“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,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。”这是嘎拉村村民在给总书记的信中表达的心声,也是他们始终自觉践行的幸福之路。
边巴告诉记者,今后,嘎拉村打算推动“桃花经济”向“四季经济”延伸,把“桃花村”品牌擦得更亮,让雪域桃源的幸福画卷愈发绚烂。“我们一定不忘嘱托,把嘎拉村发展得更加美好!”